In our next lives – 来生

In our next lives, we’ll remember Not to be human. We’ll be a pair of wild geese, Flying high into the sky. And from that distance, We’ll look down on The world’s blinding snows, Its oceans, waters, hills, Clouds and red dust, As if we had never fallen.                 —N’Guyen-Khac-Hieu 如果有来生我们会记得不要做人类我们会是比翼双飞的野天鹅飞向高远的天空从那样的距离俯瞰这世界蔽日的大雪她的海洋,河流,山岗缤纷的云和红褐色的尘埃如同我们永远不曾坠落-----------瞎翻一通 见笑见笑

经典名言警句:励志篇

越长大越能体会这些话句句是金啊 btw: 以后再有人问我为啥总是面带微笑 好像从没有忧伤 我就给他念一遍卢森堡先生的话(参见61条)</< P>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  业精于勤,荒于嬉。                                                —— 韩  愈《进学解》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7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诫外生书》  8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0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楚辞

梁启超先生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惭愧啊 赶紧找来看看

开卷有益:水与血: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出路

今天这个很严肃。 本来,萦绕在我们心头的诸多问题,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问题。(这年头,创新没那么容易)。有句话叫“在这个星球上,你不会孤独。”自己费尽心思费尽口水发好多次呆都想不出所以然的问题,其实早就有相应方面的牛人学者专家替你全方位想过了。所以,皑皑,还是专注本行比较有前途 今天就找到一个帮我想问题的。 毕业之后,亲身体会到了基督教会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力。我认识的人里面有不少特别是不少女生也找到了天父的关怀。我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但对于我个人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民族认同感(顽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呵呵)无法与之共存。伴随传教者的虔诚和华人信徒的热情而来的就是深深的民族危机感。而这种感觉身在国外尤为强烈。今天看的这篇文章帮我“想”了这个问题。 ps: 最近学习实验生活一堆事情,给大家问个好! 水与血: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出路 民族文化危机 谭: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危机问题,知识界谈得很多。这种危机的意识,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那里已经非常强烈。当时的人们意识到,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传统文化几乎处处显得不适应,处处都是危机,所以他们宁可用一种激烈的姿态,反对、炮轰传统文化,就像鲁迅说的,为了开一扇窗户,就要把屋顶掀翻。到今天,民族国家现代性的进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民族文化的出路显得尤为迫切了。人们意识到,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本,而全球化的趋势很可能就是强势文化同化弱势文化,一个没有自身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没有足以自立于世、同时又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文化的民族,将很轻易地被淹没。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知识界出现了新的"国学热",出现了对"五四"激烈反传统姿态的反思,人们在非常焦虑地寻找我们民族文化自身的根基–孔子被重新尊为万世师表,受到隆重祭拜;有人尝试用《四书》《五经》作为小学课程;而在流行文化层次上,也同样出现了一股"复古"的潮流,如唐装、仿古建筑装修的流行,等等;更有大批以封建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为题材的影视剧,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但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盖深层次的危机。现在要正视的是,面对这种危机能否找到出路?    刘:作为在危机背景下焦虑心态的反映,知识界的"国学"热也好,流行文化的"复古"也好,病急了乱投医,也是可以理解的。过去,中华民族文化在国人意识中一直居于至高无上地位。到了清末,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突然发现世界文化的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我们的文化已经日薄西山,西方高位文化却蒸蒸日上。而危机的深刻性就在于,这样一种趋势,竟然又是跟现代性的必然要求,跟历史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的。经过百年苦斗,我们终于建立了共和国,可是民族文化的处境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危机,并没有获得根本解决。近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上得到大的发展,但面对西方文化的汹涌进入,我们自身文化的危机却进一步凸显出来。西方有人在说文明的冲突,且不论这样的宏大命题,单说我们个人吧,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我们何以安身立命呢?    谭:也许,这样一种现实,就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其实都是一个矛盾体。我们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今天的中国人,一方面受"五四"以来科学、理性的理念熏陶,可是内心深处却依然保留着东方传统非理性非科学的东西。比如,像香港这样现代化程度相当高的城市,日常生活中却处处都是"封建迷信"的痕迹。坦率地说,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我既相信科学,而内心里却有很浓重的东方神秘主义的情结,相信这也是大多数当代中国人的普遍状况。你说到中国人的安身立命,这种矛盾的、不确定的观念,是不是我们所特有的?这是否让我们困惑、茫然、无所适从?相信一个西方人,他就不会有这样的矛盾。    刘:西方人有一个恒定的宗教信仰,不管现世社会历经怎样的变化,他们依附于宗教教义的道德价值体系都不会有本质的改变。中国没有作为全民信仰的恒定宗教,其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体系是建立在现世的,一旦现世社会发生剧变,植基于此一社会形态的道德价值体系也就随之坍塌。这种情形,中国历史上出现已经不止一次。当年孔子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危机。起初,居于黄河中游的周朝建立了完备鼎盛的礼乐文化,令人有"郁郁乎文哉"的赞叹。可是随着群雄并起,弱肉强食,惟利是趋,旧有的社会结构无法维持,周朝的礼乐规范就随之崩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一套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到了近现代,随着中国社会又一次空前激烈的变迁,这一套也因为封建制度的崩溃而成为无本之木,终至彻底分崩离析了。中国文化危机的出路在哪里?我们是否能够寻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构建起一套新的道德价值体系,使中国文化走出困境,实现复兴呢?   实用理性与生存之道    谭:从中华文化传统维持几千年而没有中断消亡这一事实来看,我们的文化生命力又似乎特别顽强。究其原因,也许正因为没有恒定的宗教信仰,我们的文化才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包容的结果,就能够在困境中保存自己。我常想,"五四"是反传统的,可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五四"所开创的理念,的确就和传统文化的某些精神实质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新的传统。例如科学理性和东方神秘主义,竟奇妙地成为同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这在西方人看来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也许只有中国文化才有这样的包容性,能够把对立的因素也容纳进来。这样一种矛盾体的文化,是我们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带给我们痛苦。可是,也许就是在这个矛盾体中,孕育着新的、能够让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呢。当年孔子建立的哲学,未必就是对周朝礼乐的复古吧?他想必也吸收了许多新的、甚至和周朝礼乐相冲突的文化因素,也是在矛盾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刘: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西方人的文化观念,是恒定的石性文化;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呢?是流动的水性文化。石性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遇到冲突的时候,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而水性文化固然也有强劲的冲击力,却不一定要和对方拼个你死我活,可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拐个弯又往前流。古人说上善若水,中国文化向来讲通变,《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变,所以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一个面对危机的重要的生存法宝,就是以退为进,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积聚力量,最后反败为胜,就是一种实用理性的处事方法。另一方面,水性文化的包容性大,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本文化原来没有的、但实践证明是先进的、有用的东西,固然善于接受包容;就连一些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甚至相对立的东西,也能予以较大的容忍。正因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河,在历史的艰险旅程中随形就势地向前流动,沿途不断地吸纳融合新的流量,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历数千年而始终不曾中断、消亡的根本原因。   谭:你说的水文化的特点,说到底就是一种实用理性的处世方法。不过,对于实用理性的评价,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强烈的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用理性是对先验理性的一种消解,先验理性承认终极意义的真理和正义,而且相信人能够达到对这种终极价值的认识。而实用理性却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的追问,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我们说科学、理性,而理性的内涵也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情形,也就和我们常说的"西方"的概念相似。其实西方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比如美国、英国的文化,和欧洲大陆就有很大的不同。相对来说,英美文化实用理性的成分居多,而欧陆文化更加偏向于先验理性。   刘: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真正的强势文化,正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思想方法。美国人奉行这一套,导致了长期的高度繁荣;在中国,邓小平奉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也有了这些年的经济腾飞。"实事求是"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成功实践,还可以追溯到当年毛泽东革命思想和李德、王明路线的不同。毛是实事求是的,而从苏联过来的李德是先验理性的。"实事求是"和实用理性有没有联系呢?应该说,我们说"实事求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本身就具备实用理性的思想方法。我是这么想,当实用主义成为一种哲学的时候,实际上就宣告了传统哲学的终结。不定一尊,再也没有一种匡定一切的形而上的理念了,反正实践证明行得通的就是行的。以前作为认识论和先验意义上的哲学,特别是像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那种东西,就死亡了。这种实用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世俗的、人的哲学,让这世上的人生活得更好。谭:在西方,实用理性价值体系的形成,也许是从英国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开始的。与此相对应的,一方面是宗教改革,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这种价值观似乎注定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当年英国实证哲学和经验哲学高度发达,同时将新教作为国教,顿然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和强盛。英国成了资本主义的领头羊,全世界都有它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种情况,就有点像今天的美国。马科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可能就在于新教相对来说是实用的,而传统天主教是先验的。比如说,传统天主教的原罪意识,决定了人们只有永远地倾听上帝的声音,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意义的。而新教伦理的赎罪,可以是人在世俗领域的工作,包括谋取利益,改善福祉。我们可以看到,实用理性价值体系在西方是从宗教信仰中生发出来的,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实用理性在我们的价值中居于怎样的地位呢?它的历史或许更为久远?   刘:应该说,中国人本质上,从来就是实用的。儒家学说不信神,孔子就说"敬鬼神而远之",民间也有求神拜佛的,但这并不是一种信仰,只是祈求保佑、改善他的世俗生活,也是一个实用的目的。孔子的那一套价值体系,在强调勇于进取和建功立业的同时,实用理性的思想方法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提倡中庸之道,反对固执一端,认为"过犹不及",等。另一个中国本土学派道家,强调个体生命自我保护的重要。可以说,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家,共同给中国人提供了完整而实用的现世生存选择。   谭:到这里我突然冒出一个疑问。在西方,实用理性价值体系形成之后,很快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马科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里,很明确地找到了这种价值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必然的对应关系。在中国,实用理性是一个本质性的思想方法,而且其历史比西方要久远得多了,为什么就没有资本主义的繁荣呢?我们这里曾经有几次出现过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如在宋代,在明代,却都在萌芽状态里消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刘:实用理性是一种强势文化,但单纯的实用理性其负面作用也很巨大–只有欲望,没有是非,没有正义和公理,弱肉强食,有奶便是娘,是很可怕的。应当说,我们的先贤很早就看到了这点。所谓"春秋无义战",就是这种实用理性弊端的一次大暴露。所以,从孔夫子开始,历代哲人都殚精竭虑要把这只凶猛可怕的"欲望之虎"关进笼子里。可是在中国文化里没有恒定的信仰,没有先验的"天条"可用。怎么办?先贤们只好自己动手制造一个笼子。这就是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主要架构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强化,从宋以后直到明、清,实在到了非常严酷的地步。结果,基于实用理性的"欲望",作为洪水猛兽是被极大地束缚住了,但反过来,实用理性自身的强劲活力,也受到极大的摧残。以至失去对世界变化的应有敏感 和应对能力。   谭:也就是说,实用理性虽然和资本主义存在着必然的对应关系,但在中国的实用理性文化里,由于本身缺乏先天的自我约束的机制,结果被一套极端严酷的后天文化设计把它禁锢和扼杀了,实用理性不能发挥作用,资本主义也就迟迟无法产生。不过,时至今日,随着封建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彻底崩坏,铁笼子瓦解了,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解放出来,而且已经推动了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国力的极大提升。但同时负面的社会现象也大量出现,有些还前所未有的严重。看来,如何使涌动于十三亿人心中的欲望受到合理的约束,使它不至成为具有破坏力的洪水猛兽,这个问题又重新出现。因为实用理性只有具备约束的机制才能健康持久地发挥作用。如何约束它呢?重新祭出先贤们的那套法宝,使之回到封建时代那个铁笼子里当然不行,事实上也是办不到。找到一种实用理性的约束机制,让它不至泛滥成灾,对此,当代学者其实是很迫切的。上世纪90年代中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可以说就属于这样的一种努力。当时的中国人处在实用理性大爆发的时期,商品大潮席卷而来,道德和精神价值全面滑坡,严肃的学术文化几近凋零,而在实用理性价值之下产生的流行文化,势头却异常凶猛。在对现实的敏感和忧患意识下,一些知识分子尖锐地提出问题,希望建立人文价值理想,对此加以规范。后来,学术界又出现了民族主义和被称为"新左派"的思潮,针对西方高位文化的渗透和自由市场及实用理性价值,高扬道德理想的旗帜,进行反拨。我注意到,大概就在和人文精神讨论差不多的时间里,你在《南方日报》提出了一个"朝阳文化"的理论,中心的意思,却是为实用理性价值下的新文化正名。实用理性和道德理想是个什么关系?二者在我们当代新文化的建设中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刘:建立道德理想和价值规范的目标,这是不会错的,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再像古人那样,仅仅把实用理性视为洪水猛兽,全力加以排斥、禁锢。而应当视之为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力量,珍惜之、保护之,进而设法加以驯化、引导。正是由此出发,我当年在"朝阳文化"论中,对一些具有实用理性色彩的新的文化现象加以大力肯定,给予正面的历史评价,并认为它应当成为我们将要建立的新的道德理想的现实基础。很明白,我并不是否认理想的重要,恰恰相反,我最终期待的是要使实用理性摆脱原始的本能状态,使之提升到一种理想道德的层面。   精神家园与血缘观念  谭:要健康地运用实用理性,使之兼具理想道德的内涵。看来要有一个最起码的精神文化的底线。对于西方人来说,文化底线可能不会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有恒定的宗教信仰。就算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不少西方学者也认为基督教文明出现了危机,但由原罪意识之下的自我拯救观念,这一底线却是他们任何时候都没有改变的。所以基督教文化的原罪和救赎意识,可以说是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没有这些,所以文化底线就成为一个问题。   刘:但是,任何民族要安身立命,要自立于世界,都要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的寄托,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中国文化很多观念都不恒定,但却有一种观念却是相对恒定的,这就是血缘观念。不信上帝,不信佛,怎么办?中国人信祖宗。西方人有教堂,中国人有祠堂。西方人认为上帝时刻都和他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上帝的眼睛在盯着他,这就是他们的良知意识。中国人的良知在哪里呢?我们为人处事,也有一个意识,就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就是祖宗,要对得起祖宗,同时要积德,以荫佑后人,这种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内心的规范,就是我们的良知意识,也是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一个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信仰,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然,这个信仰和西方人比起来是世俗的、自然的、具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宗,自己的父亲,而西方的上帝却是所有人的父亲,是"天父",他们的信仰是超自然的、抽象的。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这个精神家园和西方比,还是有许多不那么刚性的东西,其在凝聚力方面,恐怕也不能和真正的宗教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可以确信一点,从古至今,以及起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血缘观念就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相当深入和恒定的层次上,这种观念一直起着凝聚世道人心的作用。这才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哪怕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海外,对祖国都还有那么强的认同感;为什么香港、澳门,还有台湾,外国殖民那么多年,文化也还没有被从根本上同化?其中,对祖宗始终念念不忘的观念应当说发挥了根本作用。   谭:对了,我们现在常常讲到一个词:民族凝聚力,平常讲弘扬传统文化,目的也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一个说法,就是说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又说爱国主义是全体中国人精神价值的一个底线。我想我们这里的爱国主义和外国,比如美国的爱国主义是不同的,中国人的爱国爱乡,报效乡梓,可能和我们的精神家园有关,就是说,是从你说的血缘观念中推演出来的。所以,同样是爱国主义,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从本质上说,这是作为个人安身立命、寄托灵魂的一种基本需要。我们没有宗教信仰,所以爱国主义和爱自己的祖宗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一种精神家园,具有宗教信仰一般的意义。   刘:对于这个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先贤其实是早就认识到了的。古代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生命个体和血缘关系出发,一步步扩展开去的人生理想。中国古代社会十分强调"孝"道,认为"孝者,人之天性也",不少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就是看到这是维系人心,安定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孝"的基础就是祖宗认同,是从血缘关系中推演出来的。至于儒家那一套道德说教和价值指认,例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等,则是由此衍发出来的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如果说,这套规范在总体来说,曾经颇为有效地笼络住中国人的心灵,维系封建统治达二千多年之久,那么究其根本原因,即在于中国人对血缘关系这一精神家园的集体认同。   谭:你的意思是说,血缘关系及其观念是一回事,由孔子开创和后代的哲人发展的封建礼教是另一回事。"五四"健将们所猛烈批判的其实只是后者,至于前者,那是一种恒定的客观的存在,是否定不了,也批判不倒的?   刘:不错,血缘关系在今天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不是依然很明显、很强烈吗?我们不是依然把由血缘维系的一种家族、乡族、国家,乃至民族关系,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吗?血缘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看来并没有随着封建时代那一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坍塌而丧失,并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谭:我们前面已经谈到,孔子那一套是在周朝礼乐崩坏的形势下确立起来的,而血缘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正是周朝礼乐文化的根基。这么看来,血缘价值并没有随着周朝礼乐文化的崩坏而丧失,相反孔子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文化。到今天,儒家那套文化体系的崩坏,也同样没有带来血缘价值的丧失,当代人是否也可以在此根基上建立新的文化呢?我总是想,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五四"的科学、理性精神,形成新的文化传统,这也许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刘:是的,我们今天谈血缘和孝道,必须要有新的内容。血缘观念的形成,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在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发展之后。农耕经济和以前的渔猎文明不同,人们的经济活动开始和比较固定的土地联系在一起,社会活动也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家庭单位,这才有了血缘价值。在我们当今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农业文明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因此血缘价值的内容肯定也将发生变化。比如说,古代有一句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这当然和我们这个"地球村"时代不相适应了。事实是,今天的中国人随时都在"远游",有的甚至远涉海外。但是,中国人不管到了哪里,恋土爱乡,重视血缘亲情,却还是一贯的。中国人怕孤独,所以就要把自己和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联系起来。西方人不怕孤独,因为有上帝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很多方面都可能被同化,这一点却是同化不了的。   新文化和新道德的建构   谭:现在,似乎可以来谈谈我们今天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建构问题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道德建构固然有许多层面–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但是,既然血缘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底线,那么从深层次来说,恐怕也还应该从这里着手。可以把血缘价值看成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文化遗传的密码。从生物遗传的科学原理即可知道,基因的发展必须是渐进的,不能搞突变。   刘:旧的道德规范瓦解了,而血缘价值是我们应该坚守、也是能够坚守的最后的底线。当然,我们这样说,还需要一定的理论勇气。因为在"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激烈地反对和批判传统文化,而血缘和孝道的价值长期以来一直也是被视为批判对象的,今天要直接地、理直气壮地把这个旗帜亮出来,就意味着要走出"五四"的影子。"五四"是我们现代文化的思想巨人,要走出这个巨人的影子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知识分子至今还没有真正走出"五四"的影子。就算人们模糊地意识到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不一定正确,但也不能旗帜鲜明地从传统文化里找出某个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核。如知识界曾经出现的对"五四"的反思,看来只是一个姿态,也寻找到一些人物、一些思想的立场和方法,却并没有找到建设性的思想资源。为什么不能把血缘价值,这个客观存在、明显地还在对当今的中国人发挥作用的精神家园发掘出来呢?旧道德将孝道推演至极端,出现了非理性的、可怕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给血缘和孝道的价值赋予新的内涵,焕发它的生命力。   谭:赋予血缘价值以新的内涵,看来就是建立新文化和新道德的出发点。正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没有抛弃原罪和救赎的精神家园,而是找到一种新的救赎方式,给这个精神家园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刘:是啊,正如西方在天主教传统的原罪基础上发展出新教伦理,从积极自由的自由精神中发展出消极自由,我们也完全可以在民族文化传统的血缘价值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道德理想。事实上,正如我们前面说到,孔子就是在周代礼乐文化的血缘价值基础之上建立他的道德和价值规范的嘛,我们当代人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呢?现在是走出"五四"这个思想巨人的影子,正视血缘价值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事实的时候了。   谭:我想,走出"五四"的影子,还包括真正继承"五四"的财富,就是科学、理性的精神。我总想,当代知识分子老在谈论"五四",走不出"五四"的影子,这正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吸收"五四"精神财富的一种表征。以科学、理性的精神观照血缘价值,就不用担心堕入被"五四"批判过的"吃人"文化,这样就能够轻松地走出"五四"的影子了。比如,"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孩子",这种明显的不科学、非理性的观念,当然不会是我们今天所要的血缘价值。还如,我们说爱国主义是从血缘价值推演出来的,以理性的精神来看,我们也就能很清楚地把爱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区分开来。狂热民族主义是非理性的,既不符合先验理性的是非标准,从实用理性角度看,制造中国威胁论,也无助于民族文化的振兴。   刘:对了,科学与理性的确极其重要。如果缺乏科学的观照,血缘价值就会成为一种绝对的东西,就不能在认同和坚守其恒定价值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长久发挥其凝聚效应;如果缺乏理性的把握,血缘价值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东西,人们就会被其原始的属性所支配,导致许多非理性的人间悲剧。当我们尝试以血缘价值作为精神底线,去建构当代伦理道德,进而形成对实用理性的约束机制时,一定要始终高扬科学与理性的旗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前人的覆辙,走出一条与时代、与世界接轨的新路来。   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设想一下,我们民族的新文化和新道德是什么样子的呢?   刘:这恐怕就不是我们今天能够谈论清楚的话题了。也许要有不断的研究、讨论,经过一代、几代知识分子的著书立说,才能给我们一个最后的答案。

[网易今语丝]人民需要《武林外传》

写的太好了 不得不转贴在这里 关于武林外传 关于武侠 关于网络 关于今天的时代 告诉你我为什么爱《武林外传》2006-03-17 21:53:19 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收藏此页 网友评论 556 条 网易今语丝:人民需要《武林外传》 自从有了网络之后,和我一样生在70年代末及其以后的人基本上都很少追看电视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我会在网上下载几部我喜欢的电影,几期综艺节目,或者去碟店租整套的碟回来,一气呵成地看完。记忆中似乎只有童年的时候痴痴地守候在电视机前,追看当时几乎导致万人空巷的《渴望》、《义不容情》、《包青天》。现如今,充斥荧屏的尽是光怪陆离的神怪武侠剧、缠绵悱恻的都市言情剧、或戏说或正说的清宫辫子戏、内地粗制滥造漏洞百出的公安侦破剧、两岸三地不食人间烟火的青春偶像剧、千回百转催人泪下的各式韩剧……在眼花缭乱之余,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在心中油然而生。这些剧集,绝大多数以脱离普通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层面为其创作的出发点,都在尽力向我们展示一个陌生的、新鲜的、遥远的而又是虚拟的世界。在这里,大侠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历史是几个编剧戏说而成的,警察是正义凛然聪明绝顶的,美女是众人仰望脖子都疼的,生活是灯红酒绿非富不行的。除去那些明显粗制滥造的剧集,其他的是美,的确很美,但始终疏离。   在2006年新年伊始,我爱上了一部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在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武林的播放已近尾声,我已经看了70多集。在看的同时,我经历了怀疑——试试看——有点无聊——被吸引——被深深吸引——无可救药地爱上——成为铁杆腐竹的过程。因为爸爸妈妈不太看武林,家里无人和我讨论与分享,我便来到平日经常泡的天涯和百度,果然找到了很多的同好,大家边看边讨论,真是其乐无穷。   本来没想为武林写什么东西,一来因为自己才疏笔拙,再者觉得爱就是爱了,有时根本不需要任何道理。最近随着武林的热播,突然出现了一批痛骂武林无聊的帖子,还有一批把腐竹鄙为“枪手”的网络同仁。对于前者,我倒觉得正常,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人喜欢便自然有人讨厌,审美不同,却可以共存。对于后者,我却有一种深深的愤怒。你可以不喜欢武林,可以不看武林,可以痛骂武林,但,你不能侮辱每一位普通的腐竹。你喜欢的,你爱的,就是好的;你不喜欢的不爱的,正好别人喜欢了,爱了,就不是好的了?!就要一口咬定这些人都是枪手?!这真是狗屁逻辑,完全不通。让我以一个最普通的腐竹的身份,用我虽不美却最真实的文字来告诉你,我为什么喜欢《武林外传》。如果你认真看完了我的这篇帖子,还是要砸武林鄙腐竹的话,那请自便。   一、我喜欢《武林外传》的风格   有些看了几眼或几集的人认为武林并不好笑,那我恭喜你,你还是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的,因为武林的风格并不仅仅是无厘头的搞笑和幽默,那只是它风格的一部分。如果你只把它当成一个纯粹恶搞的剧集,那相当于看人只看到了头发,看猪只看到了猪蹄。   1、风格之时空错乱  《武林外传》虽然是一部古装剧,但里面的演员们说得都是现代人的语言,甚至经常提到现代的人事物,演唱现代的歌曲,或者动辄冒出几句英语来。这所以有这样的创意,一是因此可以产生很多无厘头的笑料,一是因为很多事情只有放到古代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古装瓶装现代酒,才能够以古讽今。在《武林外传》里,可以有一个想改过自新、最终得到免罪金牌的盗圣,可如果在现代的背景下拍电视剧,小偷是一定要得到法律制裁的,否则你视法律和国家机器为何物?所以在那样的背景下,很多情景才可以一一展开,而演员们满口现代的语言又在告诉我们,假作真时真亦假,时空虽乱理不乱。   2、风格之方言土语  《武林外传》里面的每一个演员,说得都是自己的家乡话。那是因为尚敬导演说,他觉得演员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才能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在后文中将有所提及),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全剧除了普通话之外,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方言,让腐竹们发现了很多方言独具的魅力。我本人是生长在东北的,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上学和工作在西安,已经生活了7年多了,原来并没有发现东北话被白展堂这样的男人说出来竟有如此摄人心魄又非常幽默的男子汉气概,也没有发现原来说西安话的女子也可以像佟湘玉那么风情万种又柔情似水。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我们在提倡普通话的同时,也要给方言留有一席之地。   3、风格之真实还原  《武林外传》里,没有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大侠,没有那种学会了绝顶武功后威力堪比重型武器的大侠,没有那种终日闯荡江湖不用工作还出手阔绰一掷千金的大侠,更没有那种神出鬼没游戏人间有诸多神奇际遇的大侠。大侠,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要有最基本的生活,就会有很多的缺点。所以,《武林外传》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武侠世界:盗圣白展堂身负武功,想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性格爽朗头脑聪明,但却胆小如鼠;郭芙蓉想要闯荡江湖行侠仗义,却总是好心帮倒忙,明明自诩“雌雄双侠”却反被称为“雌雄双煞”;莫小贝阴差阳错当上衡山派掌门乃至五岳盟主,其实却是一个整天想着逃学、酷爱吃糖葫芦的小丫头片子……什么是江湖?在许多武侠小说名家的笔下,江湖都是血雨腥风群雄争霸的,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生活本身就是江湖。而生活的真谛是什么?——平凡而真实。   4、风格之情感线索  就像《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说得那样,这部情景喜剧和以往的情景喜剧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在情景喜剧里很认真地加入了两段感情的描写:吕轻侯和郭芙蓉的少年人纯纯的初恋,白展堂和佟湘玉的成年人相濡以沫的爱恋。观众必须是从头到尾认真追看,才能明白他们两对是走过了怎样的漫漫情路,如果仅凭看了其中一集就妄下断言,实属管中窥豹。爱情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侠也是血肉之躯,像楚留香那样连小拇指都不用勾一下,就有几乎全书的女子都自动贴过来的人,不是《武林外传》所要的;像琼瑶笔下的俊男美女那感天地泣鬼神的旷世绝恋,外带酸掉人门牙的台词,也不是《武林外传》所要的。吕郭恋也好,白佟恋也罢,都在搞笑、歌声、泪水中一路走来,打打闹闹,分分合合,温馨逗趣而又不失感人肺腑。   二、我喜欢《武林外传》的演员   喜剧是最难演的,《武林外传》里面的演员都不是大牌,但可喜导演慧眼识珠,挖掘到了他们身上独具的喜剧表演天赋,使得整个剧集熠熠生辉,而细心的观众也察觉到,有些演员用前途无量来形容,绝对当之无愧。   1、闫妮之佟湘玉  闫妮的演技堪称一绝,绝大多数的腐竹都非常喜欢她塑造的佟湘玉。她妩媚,提着长裙上下楼梯的姿势风情万种;她可爱,鼓起腮帮子学老虎吓唬123的样子憨态可掬;她抠门,不肯给伙计们涨工资不肯给大嘴多放探亲 假;她大方,为了给曾经是仇敌的赛貂婵赎身她不惜卖掉客栈;对心上人白展堂,她小鸟依人真心去爱;对小姑子莫小贝,她百般呵护盼其成才。当她大声惊呼:俄滴神哪玉帝老天爷呀,我们在一旁傻傻地大笑;当她和老白分手,一个人在房间里含泪笑着说:俄不能哭,我们在一旁傻傻地落泪。佟湘玉不是完美的,而闫妮的塑造是成功的,她给了我们腐竹一个活色生香呼之欲出的掌柜的。她让我们知道,女人的美不仅仅在于五官身材,更在于那骨子里的风韵。   2、沙溢之白展堂  沙溢塑造的白展堂,掀起了众多腐竹的HC大潮。从《炊事班的故事》到《健康快车》到《都市男女》再到《武林外传》,沙溢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演技也日臻成熟。沙溢在《武林外传》里的古装造型比他的现代装造型更帅更精神,他给了我们腐竹一个说着好听的东北话的、玉树临风的、幽默搞笑而又深情款款的白展堂。他有着盗圣这样响当当的名头,却一心想改过自新退出江湖;他有点小聪明有点小智慧却又胆小怕事;他爱着佟湘玉却因为怕自己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而一直将爱深埋,后来终于众望所归和掌柜的在一起。用闫妮的话说,佟掌柜是大家的主心骨,而白展堂是她的主心骨。在剧中,除了沙溢自然不做作的演技,他还展现了主持、舞蹈、唱歌、说书等多种才艺,可以说是个多面手。   3、姚晨之郭芙蓉  刚开始看到扮演郭芙蓉这个演员的时候,我觉得她嘴有点大,线条有点硬,并非典型的第一眼美女。随着剧情的深入,我越来越喜欢郭芙蓉,喜欢姚晨,她的美无法忽视。郭芙蓉这个角色有点野蛮女友的味道,其实尺度是比较难把握的,轻了便显隔靴搔痒,重了就成了蛮横不讲理。而在姚晨的把握拿捏下,郭芙蓉可爱而不可恶,直爽磊落,精灵古怪。可以说姚晨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剧天分,她的搞笑让你不觉得丝毫别扭,完全是浑然天成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无意义的感叹词,到了姚晨那里都成了幽默的因子。而在剧中一些比较煽情的桥段里,姚晨又展现了她另外的表演功力。她入戏很快,眼泪来得也快,台词功底也很棒,由此可见,姚晨的表演天分不仅仅局限于喜剧。套用一句邢捕头的话:“我看好你哟~~~~”   4、喻恩泰之吕轻侯  喻恩泰是一个不太一样的男人,没错,我说的是喻恩泰,不是吕轻侯。在网上看到了喻恩泰的个人资料和他写的几篇文章,觉得他是一个内心深处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人,而同时他又是一个敏感细腻曲高和寡的人。在《武林外传》热播之际,他是剧组几个本已很低调的主演中最低调的一个,一直在江西老家陪伴生病的父亲,膝前尽孝。这样一个性情中人,他塑造了吕轻侯这样一个酸腐、多情、满口子曾经曰过和英文单词的形象。用小郭的话说:“一看到你那呆样我就想野蛮”,哈哈,秀才的确很呆,呆得认真,呆得可爱,呆得让人想去照顾他、心疼他。他不会武功,没有功名,甚至无能到连祖产都差一点保不住,但他却大义凛然地用“人和宇宙的关系”活活曰死了一代盗神姬无命,成为了《武林外传》中的一个经典段落。   5、其他演员  很多年了,我不曾遇到一个几乎所有主演都令人喜欢的电视剧。而《武林外传》无疑是这样的。  王莎莎的莫小贝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小孩,有时任性有时懂事,爱逃学爱吃糖葫芦,爱出点小馊主意,一遇到困难就大叫:“嫂子~~”,把一个有点可爱又有点欠揍的“熊孩子”(白展堂语)演绎得活灵活现。  姜超的李秀莲外号李大嘴,一个菜做得不怎么好吃的厨子,胖胖的很逗。他虽然胆小没种,像墙头草一样立场不坚定,却很热爱他的灶台和锅碗瓢盆,对惠兰的深情也是有目共睹。  另外范明的邢捕头、肖剑的燕小六、于娟的惠兰都是演技精湛,就连前一阵子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的祝无双的扮演者倪虹洁,随着这几天的剧情也开始被更多的人喜欢。平心而论,她演得很认真,不搞笑的地方演得不错,但喜剧天分不足,如果去演正剧,会好很多。  除了主演,很多友情出演的演员也都很出彩。比如洪剑涛的钱掌柜、毛孩的江小道、刘亚津的上官云顿,刘学圻的郭巨侠,黄晓娟的白三娘,白志迪的公孙乌龙,以及展红绫、扈十娘、钱夫人、赛貂婵等等,都给腐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喜欢《武林外传》的导演和编剧   1、导演尚敬  在《闲人马大姐》里,有一位四川口音的作家何老师,他的扮演者就是《武林外传》的导演尚敬。在看《炊事班故事》的时候,就觉得这部和英氏情景喜剧风格迥异的剧集非常吸引人,它的导演也是尚敬。在英达这位中国情景喜剧之父独占中国情景喜剧鳌头的时候,尚敬以其独特的风格、优秀的演员阵容、创新的导演理念脱颖而出,使得尚氏情景喜剧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拍摄《武林外传》的时候,尚敬对于灯光、摄影、造型、音乐等很多方面都亲自严格把关,而对于演员的表演,他在严格要求之余鼓励大家要放轻松,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每一位演员同时都玩得很开心。我欣赏这种感觉,如果我能够在工作的同时将我的工作当成玩一样并因此而兴致勃勃轻松无比,我想我的工作会做得很高兴,也很出色。现代社会每个人身上的压力太大了,工作、生活、学习,房子、车子、孩子,有多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多少人不堪重负。除了生活所迫,还有人作茧自缚,其实只要心态摆正,一切都很简单。   和其他很多导演不同的是,尚敬在自己的剧集热播的同时,比较重视观众的呼声,并且亲身融入到腐竹中去,这其中的媒介就是网络。他曾经亲自在百度武林外传吧与网友进行交流,认真听取网友的建议和意见,让我们每一位腐竹由衷地觉得更加拉近了自己和《武林外传》的距离。在这里我们真心地感谢网络,其实网络本无好坏之分,那些让人感到网络可怕的原因,正是由于利用网络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散播个人不满情绪的某些无聊人等的广泛存在。   总觉得尚敬本人也一定是一个性情中人,又脚踏实地的认真,有满腹的才华横溢,也有不经意间闪现出来的孩子气。他会让自己家的爱犬“大大”做剧集里面最可爱的“客星”,他会在农历小年的时候,将在北京的剧组演员们请到家里吃饭聚餐……这样的一个导演是充满人格魅力的,也是整个剧组的灵魂人物。   2、编剧宁财神  我认识宁财神,而宁财神并不知道我是谁,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在天涯叫花火泪,在百度叫语霏的网友,而宁财神却是和俞白眉、邢育森齐名的号称“网络文学的三驾马车”。看过了宁财神的网络鬼故事,看过了宁财神的言情小说,接着又开始看到由他编剧的电视剧,宁财神一步步地从网络走向了现实。 ã€€ã€€èƒ½åšç¼–å‰§ï¼Œå®è´¢ç¥žæ— ç–‘æ˜¯æœ‰æ‰åŽçš„ï¼Œè€Œé™¤å´æœ‰æ‰åŽçš„ç¼–å‰§è¿™é“å…‰çŽ¯ï¼Œå®è´¢ç¥žæ›´æ˜¯ä¸€ä¸ªçœŸæ€§æƒ…çš„ã€æ•¢åšæ•¢ä¸ºçš„æ™®é€šç½‘å‹ã€‚å°šæ•¬å¯¼æ¼”ä¹‹æ‰€ä»¥èƒ½å¤Ÿä¸Šç™¾åº¦å’Œç½‘å‹äº¤æµï¼Œç»å¯¹å’Œæœ‰ä¸€ä¸ªç¼–å‰§æœ‹å‹å®è´¢ç¥žæœ‰å…³ç³»ã€‚å®è´¢ç¥žç†ŸçŸ¥è®ºå›çš„ä¼—ç”Ÿç›¸ï¼Œå°±æ‹¿å¤©æ¶¯ç ¤¾åŒºæ¥è¯´ï¼Œæ—©å·²éžå¤æ˜”日之宁静。虽然藏龙卧虎,但鱼龙混杂,常常能见到颠倒黑白、无事生非、指鹿为马、信口开河之人。但他仍光明正大地支持超女出身的张靓颖,怒骂百度称他“江郎才尽”者“操你大爷”,上天涯顶八卦区那个腐竹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摩天大厦,并在《武林外传》剧情不尽如人意、腐竹非常不满的时候主动现身,开贴让大家尽情发泄。那天看完第71集,莫名其妙多出来一个假完美的金湘玉,看到大家合起伙来欺负掌柜的,不禁觉得宁财神这一段编得实在不像话,我盛怒之下用语霏的ID在百度武林外传吧发了一个帖子,名为《今天这一集里最不可原谅的不是金湘玉,而是白展堂》,怒斥白展堂的无情无义。本来是挺生宁财神的气的,可他看到帖子之后,回复说:“我有罪,顶~~”,虽然只有简简单单地四个字,却让我顿时间怒气全消。因为我感觉到了宁财神的真诚。作为编剧,大小也是个名人,他能正视自己剧本上的不足,而不是拼命掩饰,就凭这一点,我就将力挺宁财神到底。   宁财神离开天涯之后,曾经在博客里怒骂天涯,并因此只在天涯看贴,绝少顶贴。从这可以看出,他并不像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想得那样,可以在天涯呼风唤雨,包括在影视和八卦找什么所谓的“枪手”。《武林外传》拍摄的时候和播出之初,谁都没有想到会受到如此欢迎,所以剧组上下都非常低调,绝少见诸各类媒体,又何必单单在天涯找枪手?!随着该剧的热播,《武林外传》热了,火了,喜欢的人多了,自然在网络上有所显示,因为那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媒介,只要你有条件上网,你就可以参与。这一切,全出自于腐竹对《武林》的热爱,又与“枪手”何干,与宁财神是网络用户何干?!    其实,除了上面这些可以形成具体文字的理由,我觉得对于很多腐竹来讲,是因为看得太投入了,以至于把《武林外传》里的角色当成了自己身边的朋友,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嬉笑怒骂,每天只要能看上几集,就能把一天工作学习的辛劳一扫而空。我们不需要虚伪的华丽,我们不需要沉重的说教,我们不需要遥远的光鲜。《武林外传》可能永远不能成为皇冠上的宝石,但它却是每一位腐竹妆奁里最珍爱的那一枚荆钗,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平凡真实却又快乐难忘的日子。(花火泪,又名语霏)

摘诗一首送别半年的冬天

美国北方冬天太太太太长了 nnd~ 这首诗大学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看来的,记得当时google出来过;现在却google不到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自己都忘了(半年的冬天,估计还挺难的)记在这里吧。 最后的叶子落下的时候 /你和冬天一起来到我身边 /海都不动了 /我把蓝天给了你 /把蓝色留给自己 最近看了不少操作 “两套沙发 四个轱辘” 的经验技巧和教训;这东西名堂还真是多啊。其复杂程度估计和细胞因子有一拼了。不知道啥时候能把这套家具办齐了

饶毅 - 何时拒绝哈佛 闲话学校崇拜 (外一篇)

饶毅这家伙还是满有想法的 也很会写文章 嗯 想看的自己google一下 其实那个年代的人上个大学就不容易 那管他是江西医学院 还是东北林学院呢?反观现在的高考都快成了assamble line了… 一个人主观上三个词很重要 能力 性格 和 勤奋;客观上的话就random了 外一篇: 《科技自卑论》 摘自《二十一世界经济》——在读博士的同学可以看看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60217/dd/200602160167.asp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Ever? Never? Perhaps …illusion

The Wisdom of Will Rogers

The Wisdom of Will Rogers “When I die, I want to die like my grandfather who died peacefully in his sleep. Not screaming like all the passengers in his car.” “Lettin’ the cat outta the bag is a whole lot easier than puttin’ it back in.” “If you’re riding ahead of the herd, take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