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为啥错过了牡丹亭在北大的演出?

这两天了解了一些昆曲的东西,发现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真是美丽绝伦啊

然后依稀记得当年北大有演过,上网一查,原来当年是高校首演。这出戏艺术价值奇高,在年轻人中间深受赞誉,再加上百年大讲堂性价比……居然被我错过了?简直不可原谅啊

肖大侠 你当年去看了没有?估计我为啥没去?票价太高?没时间?当时对昆曲不感兴趣?当时正是最后一个学期四月中旬,应该闲的发慌才是啊 皑皑 扼腕啊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青春版《牡丹亭》将在昆曲发展史上写下重要一笔,它对昆曲艺术传承最大的贡献,是为昆曲争取到了年轻观众。汪世瑜说,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种极为精致却日趋式微的古老剧种,他决意将昆曲的艺术精髓与21世纪的审美意识相融合,使其重新焕发青春的生命和光芒。


说,全本《牡丹亭》共55出,完整演下来需要十天十夜,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不可能抽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捧场。因此,“提炼精华”是青春版《牡丹亭》的首
要任务,而“提炼”的原则就一个“情”字。主人公柳梦梅和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所有关于他俩的情节全部保留,约占全本内容的20%。此外还保留了
所有最好听、最经典的唱段,从而形成现在的上、中、下长达9个小时的唱本。这样的长度,既能为现代观众所接受,又保全了昆曲的艺术魅力。


一个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是“美”。青春版《牡丹亭》从造型、服装到灯光、舞美,都无微不至地往“美的极致”方向打造。两位主要演员更是“如选美一般挑选出
来”,甚至连扮演“花神”的群众演员也被要求要“个个俊美,身材相当”。汪世瑜说:“过去人们是‘听戏’,可以闭着眼睛欣赏。看青春版《牡丹亭》,你得睁
大了眼睛,因为每一个场景都是视觉的享受。”

在人物塑造方面,青春版《牡丹亭》也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情趣。比如,青春版中的柳梦梅不再似传统戏中那么缠绵、内敛,而是舒展、洒脱、土豆越活越滋润倜傥,是一个“21世纪的柳梦梅”。

One thought on “我当年为啥错过了牡丹亭在北大的演出?

  1. 我没去,原因:
    1.对昆曲不感兴趣,对白老兄一无所知;2.毕业在即离别之际感情事业双失败一事无成前途渺茫毫无心情;3.毕业论文忙实验乱得一塌糊涂(毕业旅行都只参加一半);4.那个时候确实穷……其实也没穷到看不起的地步,但是导致了消费观和现在相比严重不一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